上新了,骨科|新技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安全有效
2021/08/13
编辑:admin

骨质疏松性骨折,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之一,多发于老年,绝经后妇女。

因为骨质疏松症容易造成骨量减低、骨强度下降、骨脆性增加,所以日常活动中即使有轻微损伤也会造成脆性骨折。脊柱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其最常见的骨折。此类骨折,骨愈合过程减缓,外科治疗难度大,而且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大,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受到影响,并且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。

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,多采用的是经皮椎体成形术(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,PVP)。这是一种微创脊柱外科手术,主要手术操作为经皮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外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,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,以达到防治塌陷、缓解疼痛、改善椎体高度的目的。

此手术虽然微创,但有两个变量,会影响手术效果。一是骨水泥分布及骨水泥灌注的量,骨水泥分布不均会导致相邻椎体间应力大大增加,是导致椎体再骨折发生的重要原因。骨水泥灌注量过小,会导致治疗效果欠佳甚至治疗失败;骨水泥灌注量过大,会增加骨水泥渗漏的风险。二是可能存在的严重并发症。因为临床常用的普通直型骨水泥注入器通常需要对椎弓根进行2次穿刺,大大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损伤及出血的风险,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卧床的时间,可能会引起静脉栓塞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。

近日,青滨附院骨科开展了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新技术——微创可弯曲椎体成形手术。此新技术是采用可弯曲的骨水泥注入器对胸、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PVP治疗,达到了单侧穿刺、双侧注入的目的。单侧穿刺的方式避免了对椎弓根的再次损伤,缩短了手术时间以及放射暴露时间,缩短了患者住院的时间。同时,分段注入改善了骨水泥分布,也改善了椎体中部骨水泥弥散不足的缺点。

病例再现:

新技术的受益者是一位73岁的老年女性。来青滨附院就诊前6天在家摔倒,摔倒后感觉后胸背部、腰部疼痛不适,没法自己起床、弯腰等。卧床休息3天后,依然疼痛难忍,随即来到青滨附院骨科。当天坐诊医生刘洪军主任医师为其进行了检查,MRI检查显示患者“胸11压缩骨折”,椎体压缩明显,诊断患者存在胸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。

术前DR检查:可见T11椎体楔形变,腰椎侧弯。

术前MRI检查:可见T11椎体全椎体内抑脂像上高信号影,全椎体骨髓出血水肿。

入院后,在骨科负责人、主任医师、博士丁明的组织下,全科室进行了讨论,在评估了患者的手术耐受程度,一致决定采用微创可弯曲椎体成形手术进行治疗。手术由刘洪军主任医师进行,术中精准定位了责任节段,采用右侧单侧穿刺的形式,插入可弯曲骨水泥推注通道,边推注、边透视、边后撤推注通道,确保患者安全的同时,保证骨水泥能在椎体内达到最佳弥散效果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骨水泥固化后骨折椎体的强度、稳定性、力学支撑效得到显著提升,手术效果大大增强。

手术结束后,患者疼痛感明显缓解,能独立完成翻身,当天下午即可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,次日出院。

科普链接:

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,多发于老年,绝经后妇女。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:

 1. 腰背痛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,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,表现出沿骨折部位神经走行的放射痛;

 2. 后凸畸形,由于患者早期未制动,常导致骨折椎体继续压缩变扁,骨折愈合差,发生进展性脊柱后凸畸形;

 3. 腰背部的慢性疼痛及身高下降,背部肌肉的痉挛和抽搐,部分患者表现为骨折部位以下棘旁疼痛及压痛,如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,表现为下腰痛,患者由于腰背部疼痛,下腰段肌肉长时间痉挛,肌肉疲劳,引起远离骨折部位的疼痛及压痛等;

 4. 其他表现:如肺活量减少,呼吸功能障碍,腹部受压-食欲减退,腰椎前凸增大-椎管狭窄、腰椎滑脱等。



服务热线(正常工作时间可拨打)
  • 0532-58787888(总服务台)
  • 0532-58787666(院办公室)
欢迎关注青滨附院微信公众号